本篇文章3427字,读完约9分钟
一
周敦颐,原名敦实,又名泸溪,也叫周元皓,避过宋英宗的古老禁忌改名敦颐,字为茂叔、泸溪。 他是北宋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也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鼻祖。
周敦颐出生于诗书之家。 在古代,名人的出世似乎必须出现一些不同的凡人之举,周敦颜也不例外。 传说他父亲周辅成中进士来到广西桂岭任县令时,桂岭有一大片荷塘,这一年腊月,一般只在夏天开的荷花开得满满的,整个冬天都不败,发生了这样奇怪的事件。 第二年,周敦颐在县政府出生。
周辅成博学能文,奉行只干了一年多就辞职回去躲,专心学习儿子。 周敦颐是天资聪颖,酷爱读书,到了十三岁,就读了四书、《诗经》等儒家典籍。 有一次,周辅成和儿子谈论了将来的志向。 周敦颐说:我吸收各学说的精华,以儒学为光,正人心,弃邪说。 这个回答让周辅成大吃一惊,很高兴。
周敦颐还未成年,周辅成因病去世。 家庭支柱轰然倒塌,使周敦颐母子一下子陷入困境。 没办法,周敦颐的母亲郑氏决定带着周敦颐北上开封,向哥哥龙图阁大学士郑向投降。 幸运的是,郑向不仅收养了他们的母子,还爱着侄子如子。 郑向很重视对周敦颐的教育,在繁忙的公务之余,经常亲自教授督学。
郑向出身进士,学问渊博,特别精通史学,编撰了《五代开皇记》30卷。 他看到周敦颜聪明,理解力超群,不由得往外看,对这个侄子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1036年,郑向获得封杀荫侄的机会,这意味着不用考试就能获得官职。 谢天谢地,郑向没有把这个机会留给自己的儿子,而是给了侄子周敦颐。 于是,周敦颐进入职业生涯,掀开了人生新的一页。
照顾郑是周敦颜不幸中的万幸,这是他一生对叔叔充满感激之情,周家的子孙世世代代都与郑公恩叔叔相称。 郑向去世后,周敦颐让妻子陆氏侍奉阿姨19年,一直担任到其晚年。
二
1040年,周敦颐外被安置为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主簿,分管工作是审理案件。 初出茅庐,他表现出很强的工作能力,审理的20起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量刑恰当,原告和被告均被口服,没有一人提出上诉。 特别是有旧事件,事情多而杂,磨磨蹭蹭很久。 周敦颐接手后,立刻明辨是非,有了决定。 对此,县里的人感叹道:“作为官员多年来的油滑老官员不如这位20多岁的年轻官员。”
4年任满,通过吏部考察,周敦颐业绩突出,因此南安军(军在宋代为地方行政建设,南安军治所今在江西省大佗县)司理入伍,仍负责事件。 但是,在这里,他遇到了麻烦。 南安监狱有囚犯,本来罪有应得地死去,但是南安军队的运输使者(即南安的最高行政长官)王逵想要处死他。 王逵这个身体,在历史书里他是酷吏,做法相当霸道,他一开口,别人绝对不敢争论。 只有周敦颐不这么认为,但他反对对照法律条文的规定,将这个囚犯处死。 但是王逵还是一心一意的。 周敦颐生气了,回家的晚上,打算写辞职报告,丢掉官职。 同事劝他冷静一点,周敦颐说:“这样做能当官吗? 用杀人的方法取悦上司,我不做。 王名凶,但不乱,然后醒来,那个囚犯可以避免死亡。 后来王逵盯上了周敦颐,非常信任,不遗余力地向法院推荐他。
1061年,周敦颐接受虔诚州(治所今江西省赣州市)通判的任命。 朋友听到这件事,不由得皱起了眉头,所以当时虔诚的州知事是赵属性。 赵属性是与包郑齐名的贤臣,也是倔脾气,不能揉眼睛。 他和周敦颜有点误会。 当时,周敦颐在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区)担任判官。 有一次,赵带他去合州视察,有人告诉周敦颐不务正业,沽名钓誉。 赵属性对周敦颐态度严厉,所以仿佛进入了小人的行列。 但是,周敦颜总是不为自己辩解。
出乎意料的是,这次,赵力没有对周敦颐摆出严厉的面孔。 在赵财产上任虔诚的州长之前,有一个朋友来看望他,谈起周敦颐,就像他屠杀割掉缺点时,手里攥着斧头一样,无情、清白、深得民心。 随后,他在南安军听到周敦颐碰到自己直属上司王逵的传言,不由得微微一笑,内心悄然改变。
经过一段时间的注意,赵力目睹了周敦颐的所作所为,彻底释怀。 他拉着周敦颐的手说:今天我才知道你的人品呢。 从那以后,两人结下了莫逆之交。
难怪周敦颐赢得了名臣赵属性的信任。 他为官清廉,对自己要求很严格。 在永州通判中,侄子周仲章来看他,想谋一官半职,周敦颐断然拒绝,耐心解释。 出发时,周敦颐除了给他送了几块银布外,还特地写了一篇《任寄所的乡关故旧》:老子生于骨性寒冷,宦情不变老儒酸。 停下酒杯喝香醪的味道,举起筷子吃家常的淡菜盘。 他不惜精力,官清赢得了梦想的灵魂。 死者想问我的是,更何况道舂陵只是常规。
一句官清赢得梦魂,安道提出周敦颐为官的宗旨。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苏轼也感慨地说:先生本全德、廉退乃一角。 因为投彭泽米,所以像西山夫。 难怪所有人都钦佩这样的人。
三
周敦颐政事精悍,非常能干,但官员不是他最热衷的事,他真正有趣的地方在于儒家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每次土地当官,他首先建校,兴办教育,自己上课,教师成了他的第二职业。
周敦颐在兴学上最大的贡献是创办泸川书堂。
1061年,周敦颐赴虔诚州赴任经过江州(今江西九江市)时,与朋友潘兴嗣一起游览了举世闻名的庐山。 下山时,周敦颐看到莲花峰下地势辽阔,小河流水,世外桃源般的景色幽静。 他不由得动心,在这里买了土地盖了房子,并以家乡泸川命名。
1072年,56岁的周敦颐向朝廷提交辞官奏章,之后回到莲花峰下的泸川书堂,开始隐退生活。 如果没有官场繁杂的政务干扰,他可以安心写书站说,和文士学子切磋交流。 他在《泸川港》中描述了这样的学习生活:吟酿、冥想、品酒、弹琴。 几十黄卷轴,贤圣谈无声。
周敦颐去世后,泸溪书堂得到政府的扩建,成为正式书院。 根据记载,泸川书院的左侧建成了校舍26楹(一排房屋叫做一楹),可见规模盛况。 泸川书院成为读书人向往的文化圣地。 朱熹带领白鹿洞书院的学生拜拜,说我带领诸生拜祠下,让今古播清芬。
泸川书院历代多次建成。 除九江泸川书院外,为了纪念这位先贤大儒,还在广东、江西、湖南、江苏、福建等地建设过泸川书院。 数易的地址虽然称呼也有所变更,但绵延数百年,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观。
四
周敦颐被认为是继孔孟之后的第二代儒学家。 正如清代文人黄百家所说,孔孟之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 性好的微言,绝对会持续很久。 元公(周敦颐)崛起,二程嗣之,还有复杂的横渠(张载)诸儒辈出,圣学大昌。 周敦颐最突出的贡献是,从儒家思想中兼任、融合道家和佛家理论,探讨世界本原问题,通过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等哲学范畴,提出了系统的宇宙构成论。
一开始,周敦颐被大部分人不认识,但最先发现他的是程颢、程颐的父亲程珦。 程杰曾任南安军副职,是周敦颐的上司。 那时周敦颐只有三十岁。 程珦因为他相貌非常看人,通过一些对话,深深佩服他的学识,所以和他成为了好朋友,毅然把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到了他的门下。 在周敦颐的传话下,这两个孩子厌恶科举之业,感慨万千,胸怀求道之志,把求学之路作为自己追求的理想境界。 这样,中国历史上少了两个庸俗的官员,多了两个伟大的思想家。
周敦颐不仅思想博大精深,而且善于敞开心扉。 据《宋史》记载,程颐的学生侯师圣听了老师的课,总是听不懂,于是向周敦颐求教。 周敦颐说:我老了,不能说得那么详细。 侯师圣留下来,每天和周敦颐对话,三天后回去。 程颐发现侯师圣茅塞顿开发,马上推测他一定咨询了周敦颐。
1060年,王安石为了提出江东刑狱,听说了周敦颐的大名,特地来家里教书,两人切磋了好几天。 王安石回去后仍继续思考,废寝忘食。 充分看到周敦颐令人深思的功绩。
周敦颐编撰的是《太极图说》、《通书》等着作,由程颢程颐等弟子多次编制整理,凝聚刊行后流传后世。 在他们的继承、迅速发展和传播下,理学(又称道学)登上了官方正统意识形态的宝座,从北宋到清代居于统治地位600余年。 周敦颐作为始发者获得了道学宗主的美誉。 宋宁宗号周敦颐为元,世人因此也称周敦颐为元公。 到宋理宗的时候,周敦颐受到了朝拜孔子庙庭的待遇,确立了他理学开山鼻祖的地位。
1073年,一代圣哲周敦颐在他亲手建立的泸溪书堂去世。 享年57岁。
周敦颐为我们留下的最有名的文章是《爱莲说》,其中写道:“不沾染独爱莲的出泥,不洗衣清涟和妖莲,也有花君子者。” 他对莲花着了罕见的迷,隐藏在其中的是君子对人格的向往和追求,这就是周敦颐历经千年后依然受到人们尊敬的原因吧。
标题:“周敦颐:官清赢得梦魂安”
地址:http://www.knowyournote.com/kfwh/18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