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70字,读完约4分钟

去年国庆节前夕,开封市老信息业者协会会长屈春山接到电话,邀请他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茶话会。

茶话会气氛盛大喜庆,主持人居然是我的恩师马醒民先生。 他鬓角染了霜,但没有精神,样子不亚于过去。 据屈春山介绍,88岁的马老师还负责执行《黄河风》杂志。 真是珍贵,令人钦佩!

在一个金风送爽的上午,我如约来到了马老师家。 从笔耕的一生来看,据说自1949年从事文艺创作以来,在10多家报纸上发表各种体裁作品的近千篇,出版了文集《感谢之花》,连续10年当选为开封日报十佳通讯员。 当听到照片和公益活动的成绩时,他拿着美丽的箱子,形状各异的奖牌和纪念章,特别是国家发行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纪念章,闪耀着金色,特别耀眼! 我抚摸着这些奖牌和纪念章,产生了敬意。

认识并交往了马老师,从1968年早春开封市文联举办的展望焦裕禄陵园学习焦裕禄精神采风活动。 参加活动的有魏世祥、李焕振、吴静康、许大钧、齐遂林、肖明礼、祁敬国、李集义、齐秀梅、翟玉堂等。

领队是当时的市文联秘书马醒民老师。 马老师心胸开阔,平易近人,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无论是去焦裕禄陵园参拜,还是走在村串户上和老农民屈膝交谈,他总是督促我们与人交流信息、发现素材、练习主题。 这对我们的创作大有帮助。

那一年,我才26岁,充满热情,写了36行新诗《我爱兰考》。 我是用列比修辞方法写的,富有音乐美感。 马老师看完后,让他再朗诵一遍。 听着,他用力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天佑,你写得很好! 这次采风,你不值得这一行!

市文联当时开着报纸《文艺之窗》,后来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经过指导研究,更名为《文艺曙光》。 我先后发表了诗歌《祖国到处春天》和《阳光东风红旗》。

有一天,马老师听我说,想让我负责《文艺曙光》的诗的工作。 这出乎我的意料,我甚至说我恐怕不能胜任。 他有很可靠的眼球盯着我:做吧! 年轻人,我来帮你。 明天我先请你借用一下。 接下来和我说话!

《文艺曙光》出版后,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特别是热爱文学创作的年轻人。 每次报纸印刷出来,没几天就被抢购一空了。

20世纪50年代中期,马老师与当时因长篇小说《隐藏的战斗》而闻名的文坛著名作家李苏鹰一起工作。 除了他的才能和努力之外,也许是受到了环境的熏陶,马老师在《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奔流》等多家报纸上发表了许多作品。

写稿不太忙的时候,我喜欢教他写文章的妙手。 每次,他都会配合自己的作品进行说明直到我能理解为止。 我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马老师经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有一天刚上班,他叫来了乔英豪、我和赵豫东,说:“经过研究,请你们先走一千英里,到上海市共同调查。 看人家是怎么开展文学创作活动的,想借鉴人家的经验,提高我们的素质。

到上海后,迎接我们的是有名的劳动作家胡万春。 他给我们讲了他当时艰苦卓绝的业余文学创作生涯,谈了根据他的小说拍摄的当时热播的电影《家庭问题》,谈了上海市协同的日常工作程序。 他们定期或不定期为习作者举办文学讲座,让大家共同探讨,提高文章水平。 这些都给我们很大的启发,都很有借鉴意义。

由于就业需要,马老师后来被调任顺河回族区商业局局长。 我写完反映少年儿童雷锋事迹的小说《解冻》后,特地找他指导。 他还让我读一遍,然后认真推测了一会儿,说:“是的! 写得好。 我知道你的诗很好,但没想到你的小说也很好。 然后,他进一步评论,指出精彩的钢笔,发现需要拔高一点。 这部小说后来发表在《开封日报》上。

日月轮回,斗转星移。 一眨眼半个多世纪过去了。 但是,每次想起和马老师的一点交往,他真挚的教诲,想起那时的上海之行,我都感到温暖、美好。

记忆中一生所珍惜的事情,一个人的体力有多少呢? 可能不太多。 我和马醒民老师的文缘,我会一辈子在记忆中珍惜!

标题:“我与马醒民老师的文缘”

地址:http://www.knowyournote.com/kfwh/17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