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香,轻抚古琴,一曲卧龙吟凤翥万里长天。 三五夜花前月明,十四弦指优势生,点琴音如古泉流水,晶莹剔透,流畅婉转,从农家小院飘来,听得心旷神怡。

眼前抚摸着琴弦、素衣飘飘的90多岁的少年被称为徐亚冲,是一个出生在农村、在农家长大的地道的兰考农村男孩。 甚至他的父亲徐老板也没有想到几代挖土种地的农民能做一个弹钢琴做钢琴的少年郎。

在兰考,一棵树改变了兰考,也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

桐奏琴瑟之声

河南兰考躺在黄河故道旁,数百年来风沙、内涝、盐碱,是这里人们难忘的伤痛,记录了一代兰考人逃荒吃饭的窘迫和辛酸。 50多年前,为了防风治沙,县委书记的模范焦裕禄在这里带领群众种了梧桐树苗。

半个世纪,兰考人踩着焦裕禄的足迹种树。 经过风沙和岁月的洗礼,现在兰考的梧桐是林茂叶密。 寄托着与兰考人和恶劣环境斗争斗志的梧桐树,今天已经被发掘成琴瑟琵琶,雅乐清音传遍天下,在一弦一曲之间改写着兰考人的命运。

生长在黄河故道泥沙中的梧桐,纹路清晰,音响质量和共振性能好,板材音质奇丽,这是全国独一无二的。 中原民族乐器有限企业社长代胜民先生说。 他的父亲代士永被誉为兰考民族乐器的第一人,以兰考的梧桐为乐器传遍世界。

代胜民说,由于梧桐多,20世纪70年代兰考出现了木匠,他们把梧桐做成烧菜用的风箱、电线闸门的闸门箱,带到城市里销售。 在上海,代士永销售的风箱偶然被上海民族乐器工厂的专家发现,风箱拉的声音很舒服。 他们拆下风箱做音板,乐曲轻盈柔和,从此梧桐在民乐加工领域大受欢迎。

当时长1.7米、宽0.3米的板材只卖3、4元,但做乐器可以卖4500元。 我们的兰考不能生产好树好穷啊。 士永不甘心,1988年他自己创立了兰考第一家乐器厂。 为了学习技术,他从上海、扬州聘请了6位师傅,从小作坊慢慢做起,乐器企业一步步发展迅速,目前企业年产值超过4000万元。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兰考徐场村的村民们开始制作乐器和开乐坊。 目前,徐场村共有乐器厂54家,员工600多人,可生产20多种民族乐器,产值超过1.2亿元。 全村人均增收5000元,成为全国有名的民族乐器村。

新机遇磨砺兰考新一代

年,精选板材、切音试了一年多,徐场村村民徐亚冲和父亲抱着自己制作的第一把古琴,坐上了北上的列车。 在心跳、兴奋、紧张中,兰考人拥有不服输的力量。 我们兰考有最好的桐木。 为什么不能做最好的琴? 这把琴看中了北京的专家,买了一万多块钱去了,很多专家没想到兰考的农民会做这么好的琴!

琴瑟铮,铮而慨叹。 只有见证了兰考人之战的桐木,演奏了兰考人不屈不挠的坚强和干劲。

2000年,兰考民族乐器在市场竞争中迷失,一点点的制造商为了抢夺市场,低价出售,并很好地为之充电。 代民表示,在价格战最激烈的时候,兰考1000元就能买3台古筝,造假模仿现象非常严重,兰考乐器戴着粗制滥造的帽子。

兰考县民族乐器领域协会会长汤二法说,兰考的特点是梧桐,但当时兰考没有品牌,也没有名师,所以兰考无法制作出贫穷高雅的乐器。

做不出好琴,对不起焦书记在兰考种下了这棵好梧桐树。 打造兰考自己的乐器企业品牌,激发起刻有兰考印记的工匠精神。

几年间,兰考外出学习制琴达数百人,学习核心技术后,回乡抱团迅速发展,创立了兰考企业品牌。 徐村村民郭爱玲制作古筝近十年,以前代加工为企业品牌制造商,每把琴的利润只有几百元,去年她注册了自己企业品牌的天赐之音,现在利润翻了好几倍。

据徐场村党支部书记徐顺海介绍,民族乐器产业使徐场村和周边贫困家庭21户,102人脱贫,3户贫困家庭成为业主。 以前村子的人均年收入不到1万元,现在超过了3万元。 徐场村的贫户徐双重患有肩周炎,不能干农活。 全村乐器生意红火后,他在一家公司找到了工作,一个月收入400元,很快实现了脱贫。

歌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虽然摆脱了贫困,富裕了,但是兰考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强烈。

初秋、下午,强烈的阳光势头丝毫不减。 趁着还没有进入兰考堺阳镇民族乐器的陈列室,传来了几十支古筝和盔甲清脆的朗朗声音,以及低沉婉转抑扬的低沉声音,没有时间,传来了几声苦涩的声音。

前几天,在堺阳町举行了儿童报告公演。 公众非常热情,有人拉了卡车的矿泉水,也有人帮他上台。 化妆、服装、道具几乎都是大众自愿提供的,在舞台上孩子们唱歌跳舞演奏,台下家长们拍照喝彩。 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父母为了养家每天扎在地里,现在生活变好了,大家都追求更丰富多彩的生活。 堺阳镇党委委员刘登顶说。

改变了一个身体、一棵树、一个城市,推进了一个产业,宣传了一种精神。

琵琶声响起,热情如雨打芭蕉,激烈如金锣。 在某所大学的一角,19岁的兰考女孩徐思情坐在石台上弹琵琶。 虽然没有华美的舞台,但她着迷了,声音震耳欲聋。 徐思情的父母是残疾人,四年前家里很穷,为了培养她,父母节俭地学习琵琶。 徐思情进入大学主修琵琶表演,徐家琵琶坊也越来越大,年完全脱下了贫困帽。

徐思情说:“毕业后,我回到村子里教越来越多的孩子琵琶,在我们村子里,每个人不仅会做乐器,每个人都会弹乐器,每个人都能享受音乐的魅力。

反过来弹着弦,悠扬的琴声,低沉的说着棉语,吐露着焦裕禄长久的怀念,似乎唱出了兰考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据新华社郑州9月19日电)

心灵鸡汤:

标题:“泡桐奏响的“命运交响曲””

地址:http://www.knowyournote.com/kfxw/534.html